傷寒論六經辯證中西醫學概說
一、三陽病

1.太陽病(表熱症)_營衛不和(第一次病毒侵入的發炎反應)
2.陽明病(裡熱實症)_陽熱炙盛、胃家實(敗血症期)
3.少陽病(辦表辦裡熱症)_往來寒熱(第二次病毒血症)

二、三陰病

1.太陰病(裡虛寒症)_吐痢病(虛寒性胃腸炎)

2.少陰病(全身性虛寒症) _脈細微但欲寐(熱性傳染病的恢復期)

3.厥陰病(寒熱錯雜症)_熱與寒相錯見(缺血、末梢動脈收縮、多器官功能紊亂、瀕死狀態)



推薦以下文章,讓您更了解六經辯證
網址:http://www.tma.tw/ltk/100540511.pdf
讀過《傷寒論》
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(文、圖/周敏郎醫師)
讀過《傷寒論》 傷寒雜病論是我國東漢著名醫學家張機(字仲景) 所撰著的第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,並確立了中醫辨 證論治體系的臨床醫學經典文獻。自問世之後,幾經 戰亂,至晉時已多有散佚。西晉著名醫家王叔和將之 重新蒐集整理,其中『傷寒』部分另成一冊,名曰傷 寒論;「雜病」部分復遭兵火,至宋仁宗時翰林學士 王洙在館閣蠹簡中檢出『金匱玉函要略方』殘簡,方 重現於世。北宋校正醫書局重為之校訂,即成流傳至 今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二書(1)。所以我們得到二個結 論:(1)目前看到的傷寒論並非原著;(2)傷寒論是中醫 論外感性疾病的一本專著,雜病則在金匱要略。 筆者讀《傷寒論》有兩個感想,其一:張仲景 家族在疫病流行十年中,竟然死亡了三分之二。當 時醫者「各承家技,終始順舊」,只知保守一己的經 驗。於是他「勤求古訓,博采眾方」,總結東漢以前 的醫學成就,寫下『傷寒雜病論』,意以濟世救人, 其胸襟令人敬佩。其二:經方的味數甚少,以《傷寒 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方而言,1 味藥的有15方,2味藥 的有40方,3味藥的有45方,4味藥的有30方,5味藥 的有28方,合起來有160餘方,而兩書去除重覆,共 有281方,可見5味藥以下的小方已經占總數的半數以 上。時方也有小方,但大多數是大方,與目前中醫處 方用藥動輒12味以上相差甚大(2)。所謂「用藥如用兵, 將在謀而不在勇,兵貴精而不在多。烏合之眾,雖多 何用?治病亦然,貴在辨證明,用藥精耳!」 《傷寒論》號稱中醫四大經典之一,文獻資料汗 牛充棟。筆者不自量力,本著「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 不知,是知也」的態度,將讀書心得就教於諸位先進 賢達。就如民初醫家陸淵雷(1894-1955)所說的:他 認定《傷寒論》為經方之冠,治療之極,為學醫所必 由,故須沉潛反復,研索獨勤。他認為中醫之所以為 世詬病,主要原因是「金元以後醫家因守《內經》, 莫能自拔,單詞雙義,奉為金科,馳鶩空言,不驗實 效」,而《傷寒論》為中醫療病之事實,具科學之 理,研究中醫,關鍵是用近代醫學理論去解釋中醫治 病的事實,而不可泥於《內經》。他認為《傷寒論》 的精粹在於證候方藥。他說:「統觀仲景書,但教人 某證用某方,論中有桂枝證、柴胡證之名,可知意在 治療,不尚理論。中醫之治療有特長,理論則多憑空 臆造,仲景不尚理論,正是識見勝人處,後人斤斤 于風邪寒邪傷衛傷營之辨,而不於病證藥方上著眼對 勘,皆非讀仲景書者」(《傷寒今釋.卷一》)。其學 術思想與近代科學的實證思想是一致的(3)。 『傷寒』---名詞(samonellosis)乎?動詞乎? 『傷寒』這個病名,在中醫醫籍中,有兩個涵 義,一個是廣義的,即內經所說的:「夫熱病者,皆 傷寒之類也」,「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」的意義, 這是代表著一切外感病的統稱:另一狹義的,指外受 寒邪,感而即發的疾病,如難經中所說:傷寒有五: 有中風、有傷寒、有濕溫、有溫病、有熱病。其中第 二類所說的「傷寒」就屬于感而即發的狹義傷寒。本 論既以「傷寒」命名,是屬于廣義的一類(4)。所以傷寒 是動詞,是傷於「寒」( 古人心中的外邪,相當於今 日微生物的概念 )的意思,千萬不要把其當成西醫的 samonellosis ,故《傷寒論》是一本中醫論外感性疾病 的專著。 六經是啥?---- 經界?patterns?stages? 本書首論六經:太陽、少陽、陽明、太陰、少 陰、厥陰。然而六經究竟代表的涵意是什麼?一開始醫 家學者就吵翻天。一、有認為是「經界」,如清代柯 琴在六經正義文章中倡「六經是分區地面說」以地理做 比喻,六經猶列國也。並應用:京畿、京師、本境、 鄰國、邊境、通衢等概念來說明仲景之六經,是經界之 經,而非經絡之經。他認為傷寒論六經原為諸病而設, 非專指傷寒一證而言。因六經中已包含陰陽、寒熱、表 裡、虛實之義,百病既不能超越此八綱,自亦不能超越 六經。故「六經鈐百病」已成共識,然病情萬變,善 用六經以辨治則可,印定六經已囊括諸病則不可,蓋 膠柱鼓瑟,未有不僨事者(5)。二、另有醫家認為六經乃 疾病之「分類"(pattern),如民初張公讓:本書首論 六經,謂六經出自內經之十二經,多為玄說。實在十二 經多用於針灸,少用於湯藥。六經原意為古人將疾病分 為六大類。古人不明疾病之個性,但對於疾病之証候及 其種種變化,卻留心觀察,乃將複雜之証候分為六大 類,如某幾種証候屬於太陽病,某幾種証候屬於陽明 病……。故六經實為六種証候羣耳。在今日觀之,此種 分類法,實甚粗略,其審證之精細,亦不及後世之溫熱 家(6)。三、上述的經界說、分類說偏重於靜態的概念, 彰化市周小兒科診所 294 295 2011, Vol.54, No.5 53 杏 林 隨 筆 筆者認為加入時間動態的觀念才接近仲景的原意。以 西醫的角度觀之,六經應該是疾病stage的觀念。仲景 「六經辨證」的理論,是將外感病以陰陽為總綱,從時 間和空間的二維角度去分析、判斷其病位的深淺、寒熱 的態勢、邪正的消長,把握疾病發生、發展及其轉歸的 總趨勢(7)。(圖1) 六經提綱 六經提綱出自柯韻伯而後人宗之。實則這幾條 提綱並未能把六經的涵義概括。如日人丹波元堅說: 「當知提綱六條,與下文各條,初不能如春秋經傳, 通鑒綱目之整齊,第觀少陽當以寒熱往來為主,而少 陽條無其文,少陰只踡臥但欲寐五字,其實少陰見證 又何止此二者。厥陰自當厥為主,吐蛔乃非必有之 事,而厥陰條有吐蛔而無厥。凡此可見仲景下筆時, 並不以此為提綱。」陸淵雷說:「六經病篇之首各有 之為病一條,說者相承,以為本經之提綱。今復考 之,惟太陽太陰二條,足以賅括本經病狀,堪當提綱 之名,自餘四經頗不然矣。陽明之提綱胃家實,是但 舉承氣腑病,遺卻白虎經病也。少陰之提綱脈微細但 欲寐,亦不是盡少陰之病狀,觀其本篇及論中用薑附 諸証,可以見也。厥陰病自分兩種,其一上熱下寒, 其一寒熱勝復,(說本小丹波),提綱亦舉其一遺其 中,本條少陽之提綱,則舉其近似之細者,遺其正証 之大者,於諸提綱中尤為無理。」因此可以說:六經 提綱不能概括六經病(8)。 太陽病證(營衛不和)(prima ry vir emi a or bacteremia) 中醫認為營氣是以水穀精微為根源,經由脾臟 ( 中醫學的「脾」是現代醫學脾和胰的合稱,而其生 理、病理又遠非脾、胰所能概括 )而生成,可營養全 身。衛氣是以腎中(先天)精氣為根基,經由水穀精 微而產生,可防止外邪入侵。職掌毛細孔開闔、滋潤 皮膚和毛髮,在體內則可以溫養臟器組織。衛氣的循 行部位和營氣的運行經脈並不一致,為了能迅速到達 病邪的入侵的部位,衛氣不經由經脈,只是沿著經絡 遍佈於經絡之外(營行脈中,衛行脈外)。現代醫學的 知識知道,人體的第一道防線包括:1.皮膚和排列在 鼻、喉、胃、陰道、尿道等與外界接觸的黏膜;2.汗 腺、淚腺、皮脂腺、氣管黏膜、胃黏膜等分泌抗微生 物的化學物質;3.呼吸系統的纖毛細胞。當細菌或病 毒穿越了第一道防線(皮膚、黏膜等)進入人體內部 時,免疫系統的哨兵肥胖細胞便會釋放組織胺及其他 化學物質,通知身體有外來的侵略者,並且啟動防禦 機制,讓免疫系統把軍隊(白血球)送到戰場,展開 對抗廝殺!這就是發炎反應。我把中醫的“營衛“理 解為現代醫學的第一道防線,"營衛不和" 解釋為不 平靜(與傳統中醫解釋不同),即第一道防線被侵入 所引起的發炎反應。換句話說,當微生物侵入人體, 並在局部增生、繁衍,然後進入血流,發生第一次的 病毒血症(病毒量少),所引起發炎反應即是太陽病。 中醫的用語:太陽主一身之表(第一道防線: 皮膚、黏膜等),統攝營衛,具有防禦病邪侵襲的能 力。主要脈證為惡寒、發熱、頭頸強痛、脈浮。由于 患者的體質強弱不同,病邪性質和感邪的輕重也不一 樣,所以太陽病證的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,臨床上 (上呼吸道感染)分為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兩種證 候,分別以解肌驅風、調和營衛桂枝湯和發汗解表、 宣肺平喘麻黃湯治之。另外侵犯到下呼吸道時,使用 的麻杏甘石湯;結胸證用大、小陷胸湯;還有氣結心 下(上消化道)的「痞」(痞為上下不通泰之意),五個瀉 心湯分治五種不同的痞症,均包含在太陽病中。若侵 犯尿道、陰道、下消化道,中醫所謂的下焦,即蓄水 證、蓄血證;使用五苓散、桃核承氣湯、抵當湯。 296 297 圖1 六經病期(改繪自傷寒論辨證表解) 54 2011, Vol.54, No.5 杏 林 隨 筆 296 297 少陽病證(寒熱往來)(secondary viremia or bacteremia) 少陽病,在三陽來說,已離開太陽之表,但又未 入陽明之裏,出現寒熱往來、胸脇苦滿、心煩作嘔、 不欲飲食、口苦、咽乾、目眩、脈弦等。又稱為半表 半裏證。中醫認為少陽病證是邪氣未除、正氣退讓, 病邪內侵,結于膽腑,邪正紛爭於表裏之間,故稱半 表半裏證。以和解表裏小柴胡湯為代表方。 1940年代,曾有學者Fenner認為一些潛伏期較長 的發疹性疾病,如:麻疹、水痘、天花、德國麻疹 等,其致病機轉應該都相類似,於是做了一些研究, 並依此作了以下的推論,這些病毒的致病機轉應可分 為五個步驟:(1)病毒侵入人體,並在局部增生、繁 衍;(2)進入血流,發生第一次的病毒血症(病毒量少) ; (3)在內臟器官(如肝臟、脾臟等)進一步地增生、繁 衍;(4)再次進入血流,發生第二次的病毒血症(病毒量 大) ;(5)侵犯標的細胞或出現皮疹(9)。第二次的病毒血 症在病理上有重要的意義。若把整個致病機轉,比喻 為:敵軍搶灘成功(病毒侵入) 建立據點(局部增生、 繁衍) 伺機流竄(第一次的病毒血症,病毒量少) 擴充勢力(在內臟器官進一步地增生、繁衍) 以人海 戰術、數量龐大的軍隊大舉進攻(第二次的病毒血症, 病毒量大); 攻佔目標(侵犯標的細胞)。其中病程 的轉折點(中醫稱少陽為樞,樞者,樞紐也)就是第二 次病毒血症(secondary viremia),正是靠著較高的viral shedding and viral load,經由血液,攻佔標的細胞。狂 犬病病毒是一個好的例子,病毒首先在被咬的肌肉組 織複製(表),而後經由病毒血症(半表半裏),攻佔中樞 神經(裏),狂犬病的臨床症狀於焉發生。 所以,少陽病是血液中的紅血球受寄生蟲破壞或 病原微生物感染所表現出來的病證。其特徵是病原微 生物進入血液,破壞紅血球,但重要的內臟器官(target cell)尚未受損傷,神經、內分泌、免疫系統未出現明 顯障礙,只有消化系統出現輕度功能障礙,而為半表 半裏。和解藥具有清熱抗炎,調整肝膽道和胃腸道平 滑肌功能,和減輕肝臟損傷的作用(10)。 陽明病證(陽熱熾盛、胃家實)(sepsis、toxemia) 在這個階段,微生物已侵門踏戶(閩南語), 可以說是京師保衛戰。所以必須啟動國安機制,傾全 國之力(whole-body inflammatory state)來防止首都 淪陷。我對陽明病的理解為,相當於西醫的敗血症時 期。陽明病證是正邪鬥爭的極盛時期,中醫認為陽明 經屬胃和大腸。陽明主燥,所以外邪傳入陽明胃腸多 化燥化熱,表現陽亢熱極的證候。由於體質差異和邪 氣侵犯的部位不同,所以陽明病有經證、腑證之別。 陽明經證主要證候:四大症(大汗、大熱、大渴、脈洪 大),不惡寒,反惡熱,面赤氣粗,心煩燥擾、舌苔 黃而乾。治療方用清熱生津白虎湯。陽明腑證,主要 證候為便秘,腹滿痛,拒按;身熱,午後潮熱,煩燥 譫語,甚則神志不清,或循衣摸床(併發腦炎、腦膜 炎?),舌苔黃燥或苔焦黃起芒刺,脈沉實有力。治療 方用蕩滌燥結大承氣湯。傷寒論陽明病提綱,以胃家 實為首,所謂胃家實(胃中燥屎內結),字面上讓人 以為胃中有燥屎,其實屎在腸不在胃。蓋陽明病是正 邪相爭最激烈的階段,表現出身大熱、汗大出(津液外 出),當大腸的糟粕,水份被吸收殆盡,就是中醫所謂 的胃中有燥屎,為承氣湯證。 太陰病證(吐、利、痛)(虛寒性胃腸炎) 傷寒論曰: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 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,若下之必胸中結硬。太陰為三 陰之屏障,病入三陰,太陰首當其沖。太陰病主要是 脾的寒濕證(消化系統功能低下),病變在裏。多因三 陽病治療失當而引起,也有外邪直接侵犯的。中醫認 為脾為土臟,居心肺之下,故從卑。又脾者,裨也, 裨助胃氣,以化穀也。經云:「納穀者昌」,其在此 乎。中醫的脾,類似西醫的消化系統,,飲食精微經 脾之運化上輸至(心)肺,然後由 (心)肺分布到全身, 這才能完成對臟腑的供應作用。中醫的「脾」是現代 醫學脾和胰的合稱,而其生理、病理又遠非脾、胰所 能概括。又由於足太陰脾與足陽明胃,同居中焦,又 互為表裡(所謂表裡,關係密切之意),其病變在一定 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,而有虛實之分。腹滿而痛,是 太陰、陽明共有症狀;太陰之腹痛,時作時止,喜溫 喜按,屬虛。陽明為腹滿硬痛,持續不減,拒按,屬 實。故有「實則陽明,虛則太陰」之說。主要證候: 腹滿嘔吐,食欲不振,腹瀉,口不渴,腹痛陣發,喜 溫喜按,舌淡苔白,脈遲或緩。治療溫中散寒,方如 2011, Vol.54, No.5 55 杏 林 隨 筆 理中湯。 少陰病證(脈微細但欲寐)(心輸出量減少、 新陳代謝減低之病證) 少陰病是心腎(中醫的腎代表先天,生命活動的 原動力)兩臟功能衰退性病變,可由他經傳來,也可 直中。中醫認為少陰經內連心腎,心為火熱之臟,屬 陽。腎為寒水之臟,屬陰。因之邪犯少陰,即可從陰 化寒,又可從陽化熱。少陰寒化證,主要證候:惡寒 蜷臥,精神萎糜,手足厥冷,下利清谷,欲吐不吐, 口不渴或渴喜熱飲,小便清,舌淡苔白,脈沉微。治 療回陽救逆,方如四逆湯。少陰熱化證,主要症候: 心煩不寐,口燥咽乾痛,小便黃,舌尖紅赤,或舌降 少苔,脈細數。治療滋陰降火,方如黃連阿膠湯。 現代醫學的觀點,少陰病可認為是熱性傳染病 的恢復期,體力因抗病毒而衰疲,新陳代謝低落之証 候,尤多見於體質素虛衰弱者。故少陰病之主治方, 四逆輩皆為興奮劑強壯劑。在中醫屬於虛寒,治療虛 者實之,寒者熱之。脈微細,但欲寐,為心弱神疲。 太陰病和少陰病極多類似處(太陰病處方為理中湯,參 术薑草和四逆輩相去不遠),不過太陰病似偏重腸胃病 而言;少陰病則範圍較廣,多指心弱及新陳代謝低減 之病症。另外關於黃連阿膠湯,其功用為滋陰降火。 傳統方書認為主治少陰溫病,真陰欲竭,壯火復熾, 心中煩不得臥,舌紅苔燥,脈細數。現在多用於熱病 後期的陰傷有熱及神經衰弱的虛煩不眠症(11)。但張公 讓謂:本方為苦寒劑與養陰劑合劑,不知何故而列於 少陰病篇。在他的臨床經驗本方治神經衰弱之失眠症 甚佳(他每以生地易黃芩)。 厥陰病證(熱與厥相錯見)(自律神經失調?多器 官功能紊亂?瀕死狀態?) 厥陰為陰之盡,陽之始,陰中有陽。病至厥陰, 為疾病最後階段。由於正氣衰竭,陰陽調節紊亂,因 此證候比較複雜,表現為寒熱錯雜,厥熱勝復。若陰 寒由盛轉衰,陽氣由虛衰而轉復,則病情好轉。若陰 寒盛極,陽氣不續而先絕,則病情重篤而垂危。《傷 寒論》326條:「厥陰之為病,消渴,氣上撞心,心中 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蚘,下之利不止。」,治 療:調理寒熱,和胃安蛔,方如烏梅丸(12)。 人人皆說傷寒論難讀,而厥陰篇尤其難讀。傳統 中醫對於厥陰病證的解釋大多隨文衍義,讀之令人如 墜五里雲霧之中。我的想法是,若以戰爭比喻,有戰 爭就有破壞,在厥陰病時期代表正邪作戰已近尾聲。 戰地的破壞,由輕至重,程度可能有所不同。輕者自律 神經失調?甚者多器官功能紊亂?重者瀕死狀態?理由 是,326條的描述,跟門診自律神經失調的病人multiple complaints類似;不然的話,也是多器官功能紊亂,否 則症狀不會如何複雜多端。尤其是吐蚘,讓我想起兒時 玩伴---一隻小狗死亡的情景。在瀕死時,小狗身邊的 地上,突然竄出一大群的狗蝨(台語叫狗ㄅㄧ),數量不 僅多而且幾乎是在一瞬間同時出現。現在想起來應該是 狗兒瀕臨死亡,身體中心體溫(或血壓)下降,寄生蟲知 道宿主大限已至也,所以紛紛逃命。所以吐蚘是否也代 表同一種狀況?傳統中醫對於吐蚘的解釋---蚘聞食臭 而出,令人難以信服。總之,厥陰病實甚凌亂,陸淵雷 先生曰厥陰病一經實宜廢除,不無所見。 所以我們可以把厥陰病的這一時期看作是疾病 的最後階段。正氣與邪氣的較量,如最後正氣戰勝 邪氣,則可望向癒,即陰盡陽生;如最終正氣不敵邪 氣,則病人死亡,即陰陽離決。326條原文描述的可謂 是這種複雜表現的常見症狀。從這些症狀看是以消化 系統病變為主,涉及了臟腑有肝、膽、胃、腸。從臨 床看,症狀表現多變,涉及臟腑較廣。後世有醫家認 為厥陰病的主症除326條外,當參合《素問》厥陰病的 症狀,諸如「舌卷」、「囊縮」、「不知人」等,這 是臨終前的見症(13)。 另外厥陰病篇,有一方值得一提。就是當歸四逆 湯;當歸四逆湯(當歸、桂枝、芍藥、細辛、甘草、 通草、大棗)是現代中醫臨床治療凍瘡、雷諾病(雷諾 氏現象)的一張名方。從《傷寒論》的條文記載來看, 「手足厥寒」提示身體遠端器官寒冷性疾病。「脈細 欲絕」則提示血管收縮,局部供血不足。寥寥八個 字,點出了缺血這一病症眼目。這種缺血,主要是末 稍動脈的收縮,但也不排除同時伴有全身性血液循環 欠佳。當歸四逆湯能促進全身血液循環,並能解除血 管痙攣,從而改善局部缺血狀態。在《傷寒論》治療 手足厥冷的方子很多,但都各有所主。就主要者來 說,四逆湯所主的四逆是由於全身血容量不足,心功 能衰竭,新陳代謝低下所致。四逆散所主則是由於精 298 299 56 2011, Vol.54, No.5 杏 林 隨 筆 神緊張,或疼痛造成的反射性血管收縮。此二者血管 本身並無病變,但當歸四逆湯所主卻為血管性病變。 基於此,可認為當歸四逆湯是末稍血管功能的調節 劑,是小動脈的擴張劑(14)。 秘中之秘-----“存津液”及傷寒論經方之鑰 古人說:「萬山磅礡,必有主峰;書帙九章,但 挈一領」。整部《傷寒論》辨證論治的目的,就是在 「存津液」這三個字。換句話說要時時注意保存病人 的津液( 水份及電解質 )。關於處方用藥,清代陸 懋修曰:一部《傷寒論》,只有三種方。一曰辛散, 桂、麻諸方是也;一曰寒瀉,膏、黃諸方是也;一曰 溫補,薑、附諸方是也。升、葛、柴、辛,統於桂、 麻;芩、連、梔、柏,統於膏、黃;吳萸、蜀椒,統 於薑、附。薑、附、桂、麻為溫法;膏與黃為清法; 桂枝之與石膏,芩、連之與乾薑,附子之與大黃,為 溫清合法。補則用人參者十八方,亦分三種以為治, 而皆補陰氣,不是補陽。試觀仲景補法,一則甘草, 再則棗、草,輕則白芍、棗、草,重則人參、棗、 草,此數者悉是補陰之品,仲景之用補於去病時者, 如是焉已耳。古今研究仲景方之書數百種,幾十幾百 萬言,從無如此簡潔明快之論,寥寥五六百字,竟將 一部深奧莫測之《傷寒論》說的如此一清二楚(15)。 結 語 《傷寒論》是《傷寒雜病論》組成部分之一。張 仲景著《傷寒雜病論》的年代約在200-205年,當時印 刷術尚未發明,紙張極少,多使用竹簡,傳抄書籍困 難,故《傷寒雜病論》撰成之後,流傳不廣,又經戰 亂,散佚不全。《傷寒論》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(《黃 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、《傷寒雜病論》、《神農本草 經》)之一,是中醫第一部闡述外感熱病的專著。所謂 外感熱病,即西醫的infectious diseases。其六經之名 稱,筆者認為應加入時間動態的觀念才接近仲景的原 意----將疾病分為六個stage,古人不了解細菌、病毒等 致病微生物,但對於疾病的症候及其種種變化,卻留 心觀察。乃將複雜的症候及其進展,分為六個stage。 在今日觀之,此種分類法,實甚粗略。然其中所載方 劑,經千錘百鍊流傳至今,應有研究的價值。 參考資料 1. 朱邦賢:中醫學三百題,台北,建宏出版社,1998:837-842。 2. 黃煌:經方的魅力,北京,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6:2-3。 3. 陸淵雷:傷寒論今釋,台北,文光圖書公司,1968:1-6。 4. 陳九如:傷寒論精義,台北,宇宙醫藥出版社,1963:4-5。 5. 方春陽:中國醫藥大成,台南,台灣復文興業股份有限公司, 1995:368-370。 6. 張公讓:衷中參西錄醫論篇選評第一卷,台北,瑞生出版社, 1977:1-50。 7. 杜雨茂:傷寒論辨證表解,台北,立得出版社,1995:42-61。 8. 鄧鐵濤:鄧鐵濤醫集,北京,人民衛生出版社,1995:93-96。 9. 黃玉成、黃富源:水痘的新知與舊聞,當代醫學,1995; 3: 218-223。 10. 周敏郎:猶抱琵琶半遮面---談中醫的半表半裏,台灣醫界, 2009;52:581-583。 11. 楊維傑:實用中醫方劑學,台北,志遠書局,1994:237, 179-180。 12. 湯泰元:中醫精髓圖解,北京,科學出版社,1998:154- 157。 13. 何新慧:傷寒經緯,上海,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,2001: 105-116。 14. 黃煌:經方的魅力,北京,人民衛生出版社,2006:151-152。 15. 方春陽:中國醫藥大成,台南,台灣復文興業股份有限公 司,1995:516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中醫理論 中醫 傷寒論
    全站熱搜

    浩宇攝影工作室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